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第一章 媒體、科技與學習 ------ 認知學派

認知學派


認知學派--皮亞傑
(一)人類認知的歷程:即是基模、適應、平衡三個因素交互作用。
  1、基模:(1)個體用來認識外在環境的基本模式。基模即是認知的基本單位。
       (2)初生嬰兒的吸吮、抓握基模是人類基本的基礎。
  2、適應:即個體在其生存世界中,因環境條件的限制或要求而繼續不斷改變他即有的基模,使個體的認知與環境要求獲得平衡的歷 程。其方 式有二:同化與調適。
(1)同化-以即有的基模去認識外在的事物,例:幼兒初見『老虎』卻說是『貓』。
(2)調適-個體改變或修正原有的基模去適應新事物的歷程。
  3、平衡即同化與調適之間保持均衡的狀態,是一種內在的自我調節的歷程,使認知結構逐漸精密雜與抽象化。
(二)認知發展四階段
  1感覺動作期(實用智慧期)出生~2歲
   *嬰兒靠身體、感官去認知周圍的世界。
   *吸吮、抓握是最基礎的行為模式。
   *6個月開始發展視覺探索
   *1歲時,已具物體恆存的概念。
  2運思預備期(前操作期)2~7歲
   *運思前期2~4歲,直覺期4~7歲。
   *具體化、直接推理。
   *思考觀點以自我為中心。
   *集中注意力
   *缺乏『可逆性』,缺乏保留概念。
  3具體運思期(具體操作期)7~11歲
   *具有保留概念。
   *思考具有可逆性。
   *由自我中心觀趨向於社會中心觀。
   *有序列的能力。
   *有分類的能力。
   *了解水平線的意義。
  4形式運思期(形式操作期)11~15歲
   *假設演繹思維的發展
   *可以做歸納、演繹的推理活動。
   *能運用各種高層次的邏輯運思
(三)優缺點
  1、優點:(1)各階段的順序不能顛倒。
       (2)各階段的發展是個體成熟與學習兩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3)以訓練方式使幼兒提早至高一階段的發展,其可能性很
低。                                               
  2、缺點:(1)取樣人數太少,缺乏代表性。
       (2)未能控制其相關的因素。
       (3)低估各階段兒童的認知能力。

(四)『認知發展論』在教育上的意義
  1、兒童智能發展是循序漸進的,且各時期的先以次序不能顛倒。因此教學須與兒童心智發展程度相配合。
  2、學習是自主活動的過程,要幼兒『自己來』
  3、重視同儕間的互動,知性的發展也要配合社會的發展。
  4、概念的特性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由特殊到一般、由不確定到確定、由模糊到明顯。因此在教材上也應配合去安排。
  5、推動啟發式教學法(=發現教學法),重視兒童 『探索到發現』的歷程。
  6、善用兒童實際生活情形作為教學起點,重視實物教學。

補充說明: 
1. 調適(accommodation):
是指個體遇到難以解決的心理困境時,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以適應新環境、解決問題之質變歷程。
例如:遇到嚴格的教授,只好改善過去求知的習慣,在細節上以及求學的心態與方法更加用心。
2. 同化(assimilation):
指個體運用既有認知結構,容納在數量上更多的新知識、以舊基模吸收理解新經驗,並解決問題之量變歷程。
例如:以學習腳踏車的經驗,同化學騎機車的經驗。



from: http://tw.myblog.yahoo.com/iris-flyways6/article?mid=146&prev=147&l=f&fid=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