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50494
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讓工作和讀書更決勝之「黃金3分割方格筆記」
一月中旬才出刊的1418期的商業周刊,推薦了一當時即將上市的新書《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出乎人意料的,還以為在3C時代人手一台平板開會才叫做時代前鋒,其實從跨國企業麥肯錫、波士頓顧問、埃森哲,學術翹楚康乃爾大學,或是競爭激烈的日本東大京大生,平常使用的都是老叩叩「手寫」筆記,而且都是「方格筆記本」。
為什麼「筆尖思考」還是當道?
「專案管理生活思維」站長指出,從文字被發明以來,人類就用手抓著筆桿,在紙上(或地上)刻畫出腦中的迴響與內心的起伏。
事實上,在電子書與紙本書糾纏的這幾年內,早有人提出閱讀電子書似乎產生了記憶困境──因為隨著字體大小和載具的變化,同一句話未必同樣在書頁的右上角,人類自古以來以地理特點或星座方位來理解的空間概念,全部打亂。
因此,「視覺上易於閱讀」的筆記,就擁有很大的力量。筆記可謂是人的「第二個腦」。看一個人的筆記,就能了解他腦中的想法。而你此刻的筆記,就預示了自己的未來。錯誤的筆記方法,會使你離成功越來越遠。
從來沒有學校教你好好做筆記吧?
日本創意顧問社長高橋政史,任職於製造廠時,曾將一輛3公噸卡車的資料,精簡成4張半榻榻米的量!他在進入麥肯錫工作的一開始,就被發送了一本方格筆記本,上司並且跟他說:「不要一開始就面對電腦!」至今已經指導兩萬人筆記的高橋,指出使用方格筆記本的好處:
在紙上就進行資訊的配置和視覺化。麥肯錫、波士頓顧問公司顧問們的筆記,直接就能成為PTT簡報檔──所以他們的PPT製作業務甚至直接外包印度。而大前研一使用的則是A2超大尺寸的方格紙。
儘管學生的筆記應該是以儲藏為主,而職場人士的筆記應該是以取捨選擇為分辨,但同樣都需要「架構」,高橋政史指出,關鍵就是「黃金三分割」。
一片筆記(攤開左右兩頁)只討論一個標題,直接以三塊分割,例如「黑板上寫的,察覺點,摘要」/「標題,行動,要點」/「天空,下雨,帶傘」/「事實,解釋,行動」。方格也具有思考的輔助線,能幫助頭腦清晰。
舉例來說,要完成一個「零加班」的專案。先將方格筆記本上方的3至5公分處,寫上你這個專案的標題,差不多就是報紙大標的意思,這樣以後看此處就會很清楚這張紙的主題。
然後再畫出三分割線,你的黃金3分割就完成了。
以這樣的範圍內思考整理,寫下無數次的問題與解決,反覆斟酌,最後才成為可行的筆記。有能力的上司在指示下屬時,也可以用這樣三分割法,引導同仁順利製作出報告書。
(可點選看大圖,好好看詳細)
《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隨書都附贈一本可以寫80份報告的方格筆記本,25開本打開來剛好是一張A4,上方的標題區和黃金三分割線都已經印好好,完全的量身訂造。
突然想到在台灣火紅半年至今的《S.》小說。《S.》的書中書《希修斯之船》小說,作者身分成謎,是全球文學圈的懸案。珍和艾瑞克在圖書館撿到了這本小說,在空白處留言相互討論和夾帶訊息,不僅企圖解開這個大謎,也試圖認識對方,了解自己。
雖說都已經是年度總冠軍書了,但許多台灣讀者跟歐美讀者一樣,都前仆後繼陷入S.謎團中。那麼,能不能也用方格筆記本來整理「誰是石察卡」呢?
一邊讀,一邊會流洩出什麼樣的思考筆記?會不會對於翻到《S.》下一章更有幫助呢?
我們邀請到《S.》的寫手主角珍,來為大家展示實例--【誰是石察卡?】(雖然珍的字跡已經是端正到不用方格線的地步了)《S.》的讀者,就直接點小圖看大圖喔。
咳,在看案情之外,珍其實運用到聰明人筆記的一個重點。那就是:「不要以為顏色七彩就是筆記精彩」!在高橋政史提出了七種不可取的筆記中,就有一項請「限三種顏色之內」。在這份S筆記中,珍似乎是以黑色來代表事實,以藍色來代表意見/看法,尤其以紅色來加強結論。
此外,方格筆記以「橫式書寫」也很重要,有沒有發現電腦電視電影等等,都是橫向畫面?我們日常生活中習慣從視野開闊的橫向畫面,接受資訊、彙整資訊。出乎意料的簡單吧?
珍的《S.》筆記再推展下去會是什麼樣貌呢?會有圖表嗎?《S.》讀者們,你自己又是如何整理劇情呢?
試試看讓唸書和工作都變得更有趣、更決勝的「黃金3分割方格筆記」!
(本文轉載自圓神書活網,原文請點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