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第13.章 展望未來

媒體與科技的趨勢
隨著科技不斷地進步,各類新媒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亦引發了傳播溝通模式的改變。科技的發展使人們已很難從影像質量上去區分藝術與非藝術,連帶
「創作」在藝術或美學上定義的模糊與難解,人們沉浸在CYBERG的虛擬與真實、人類主體與影像、媒體與科技之間。
進入20「e」世紀,教學與科技必須結合,教師必須使用各種教學媒體以輔助教學。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將是未來的趨勢。
資料來源http://hcuic.hcu.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054&Rcg=1
縱觀傳播媒體發展的歷史,科技不僅催生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還直接催生了網際網路等目前常見的新興媒體。媒體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科技這一最活躍的生產力,在傳播媒體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隨著科技不斷地進步,各類新媒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亦引發了傳播溝通模式的改變。更有甚者,透過數位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我們能生產出更為複雜且多元的媒體產品,諸如網路電子報、數位電視的隨選視訊,以及當前火紅的Blog(部落格),使得傳統由集團所掌握的媒體發言權移轉到一般家庭和個人手中。另一方面,科技的發展使人們已很難從影像質量上去區分藝術與非藝術,連帶造成「創作」在藝術或美學上定義的模糊與難解。
資料來源http://www.infocom.yzu.edu.tw/06_research/asp/list.asp?id=314

未來的學校
時代在進步、典範在轉移,資訊科技作為一個交流的媒介和平台,使人類更快速有效地找尋需要的訊息,協助吾人增進學習品質、培養解決問題之能力,並促使教學與學習方式多元化,這些均是過去教育所難以達到的目標。在注重個別差異與創意思維的今日,教師已無法將教科書當作傳授知識的主要來源,也不適合再以同一套方式進行集中式教學,而是必須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習」,並進而熱愛學習,透過妥善地使用資訊科技,方可使學習管道變得活潑而寬廣。由此可見,將來勢必是個創意與資訊並行的年代,而未來學校的概念和風潮在教育領域正方興未艾,其核心理念在於:讓教學者開始思考如何改變教學方式、如何開創國際視野以及如何培養創造能力;同時使學生以高互動的科技產品為工具,在無國界、無圍牆的環境中,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增進教育的深度與廣度(楊念湘,2008)。
未來學校強調的是如何培養學生的未來力,也就是給他們在未來10年,甚至20年都可以面對全球挑戰的一種能力,而不僅只是考上一所知名大學而已。未來學校的發展,在世界各地風起雲湧,每個國家為了下一代的教育,都會不遺餘力,臺灣和香港也在第一時間向微軟積極爭取設立「未來學校」,並尋求支援。美國知名建築師Lorne McConachie(2007a)在接受專訪時即表示:未來學校應具備四個條件,即「彈性可變的空間」、「永續性」、「兼具個人化與群體性的學習方式」,以及「與社區的連結」。由此可見,未來學校是一個全新的觀念,也是現代化理想的追求,其建構和發展與學校建築、設備及空間之規畫、設計、管理和運用息息相關(林仁菁,2007;湯志民,2008)。
綜合言之,「未來學校」的推動,會改變人的特質及行為模式,而此波革新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人員將是第一線的學生、教師、各學校及推行未來學校計畫的都市。當教學典範逐漸從過去的講述式教學,轉變成小組的合作式學習,嘗試以團隊力量去解決問題,或靠自己去尋求知識和答案時,未來學校這種使學習不再受到時空限制的創新教育模式,打破過去著重靜態的、量的學校空間,改以「人」為中心,聚焦於動態的、質的「人─境」互動之趨向,可說是學校空間革新的新典範。
資料來源http://mentorprincipal.org/sbra/?p=847

未來的工作場所
拜網路與無線通訊等科技普及之賜,全球正快速崛起一個新興族群,他們因工作需要在各地移動,無時無刻都可以為工作貢獻。現在工作者,無論移動到哪裡,就算在高速公路上動彈不得、飛機誤點、機場關閉,決策都能照樣執行。
資料來源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aspx?go=cover&ser=12526

美國商業周刊不久之前以"未來的工作The Future Of Work"為題做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它的起始標題便是挑戰大家,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如何掌握未來那種充滿新科技,充滿全球化不同人群組合,充滿全天候24/7不停運轉的新工作模式?
十年以後
美國商業周刊所作的調查結果, 或許已經有報章雜志轉登,它的資料有許多美國本位觀點,但我覺得它們點出的這些工作趨勢十分重要,還是值得咱們再多多探討。
十年以後,工作的環境會比現在好。
十年以後,與過去尋求"滿足生存需求"是主要的工作動力相比,尋求"自我發揮"將會是更大的工作啟發力。
十年以後,女性將更容易在企業裏升遷超前。
十年以後,不同種族或少數民族也更容易在企業裏升遷超前。
十年以後,54%的人喜歡在小公司工作,44%的人繼續選擇大公司。
十年以後,35歲以下的工作人員大多會是疏懶的人。
十年以後,中國會是歐美工作人員最大的恐懼對象,華爾街是第二。
十年以後,歐美工作人員會與在印度的同事相熟,彼此以暱稱相交。
55歲以上的工作人員,1/4認為他們永遠不會退休。 30歲以下的工作人員,1/10認為他們永遠不會退休。
以上這些調查, 隱隱點出未來工作模式,因為科技進步與全球化的驅使,使得新世代工作場所裏人種族群性別的重新洗牌,對工作選擇的心態變化,以及所謂"上班"的新定義。
全球化與科技化
全球化與科技化這兩個趨勢早已不是新題目。但是其實全世界的人,到現在都還只感受到這兩大趨勢所帶來的沖擊的一小部分,後面還有得瞧的呢!
傳統的工作,或所謂"辦公室"的觀念將會徹底打破。外包加速,豐富的通訊設施,加上分散於世界各地的工作組合, 甚至使用虛擬的工作環境,造成新世代對所謂"上班"這個觀念做了不同的定義。
有不少人因此擔憂, 他們的工作機會外移,恐怕未來他們的生活條件會降低?歐美人擔心工作跑到印度,臺灣人新加坡人擔心機會轉移到中國,所以大家對如此不可避免的趨勢感到恐懼與無奈。
合作與創新
其實我們還是可以樂觀的看待全球化與科技化這兩大趨勢。它們確實對新世代的工作內容造成了無法阻擋的變化,但是它們也迫使我們更加提升自己的不同價值。
重復性的工作當然受到最大的沖擊,因為它們的被取代性也特別高。但是智慧型與經營性的工作,則可以改變為重視合作(Collaboration)與創新(Innovation),而引出新的價值與新的模式。外包或遷移後的"上海化"或"班格拉化"是逐漸明顯的事實,剩下來的,自然只有不斷向上提升自己的價值。接下來我們會以一系列四篇來共同研討。
資料來源 美國多元創投董事長;智富基金顧問董事;全球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網站:www.happyboblin.com;email: happyboblin@yahoo.com )

歡迎來到二十一世紀
二十世紀即將結束,二十一世紀再一個月後即將來臨,在世紀交替之時刻,有著特殊之意義,針對「面對二十一世紀來臨前的自省」為主題,提出幾個觀點與大家分享。
一、數位化的生活
電腦科技神速的發展,將使二十一世紀進入數位電子世界;屆時,人類感官接收最大的來源將是「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所以,我們要能認清楚想是真是假,並好好把握與珍惜真實的世界。
二、思維的躍進
以前的世界改變緩慢,是因為「前輩的經驗」傳承很慢,但是現今數位化處理的速度是以前的十倍甚至百倍,爾後環境的變遷,不再是漸進式的而是跳躍式的,連現今主流掌握者,都無法預測將來的改變會是如何。因此,會有許多人一定跟不上時代,內心產生巨大的壓力;在邁入二十一世紀前,要學會培養自己的抗壓性,才可發展出積極的人生觀。
三、溝通的神速與藩籬
網路世界是二十一世紀的主流,資訊快速流通,雖可縮短世界的距離,但從另一面思考,也會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這個現象我稱為是「天涯若比鄰的悸動v.s.比鄰若天涯的遺憾」。同學需藉由相互扶持、小團體間的共融,溝通彼此對生活與環境的看法,強化人際關係,才不會在網路世界中失去方向。

四、重視人生
「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我來到世上的目的又是什麼?」,相信二十一世紀的科學馬上就會公佈答案,屆時人類將會「迷途知返」,重視回歸到尊重生命,重視倫理與道德的規範中。

二十一世紀充滿著無限的願景,並且有很多新的事情值得我們去期待,例如:電腦、生物與航太科技的突破與生命科學的重視;一般人在外在環境急速創新的同時,而心靈又受不了劇烈的變化,一定會感覺到空虛而不知所措。在今明兩天的幹部訓練活動中,科內的老師就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珍惜這美好的世界,舒解自己的壓力及強化人際關係等議題,並和大家一起研討如何做一個稱職的幹部,其目的是要讓大家好好面對人生,欣然接受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資料來源 建國技術學院工業工程與管理科第十屆幹部訓練始業式
主任講話資料
面對二十一世紀來臨前的自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