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 Internet~
Internet 是指目前將全世界的電腦網路連接在一起, 使得彼此能互通訊息、交換資料及共享資料的網路環境。
~何謂 Internet~
Internet 基本上是由許多個別的網路所連結而成, 也就是將網路連結而成網際間 (Inter-network) 超大型網路。這些個別的網路包括了政府機構、大學、研究單位、軍事組織及各大民間企業所建構的網路, 它們彼此間以快速的骨幹網路 (Back-bone) 連接起來。
~骨幹網路 (Back-bone)~
Back-bone 原意為動物的脊椎, 它與脊椎神經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 是傳遞訊息的神經主要幹道, 一旦有所折損就會癱瘓。骨幹網路也是一樣, 不過, 由於大多數的骨幹網路都是成網狀的相互連接, 所以即使斷了一部分, 也可以經由其他途徑傳送訊息, 而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Internet 的演進~
Internet 係源自美國國防部尖端研究計畫機構 (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於 1969 年的 ARPANET 網際網路計劃, 其希望將當時各種不同的網路串連起來, 使彼此能分享資源。經過多年來不斷地研發, 也逐步有了成果, 例如開發出第一套電子郵件軟體, 並開始與其他國家互相連接。1982 年則規範了彼此溝通的 TCP/IP 通訊協定。隨著各種技術的不斷地演進, 參與 Internet 的主機與國家也愈來愈多, 例如使用者利用 FTP 下載檔案、用 E-mail 傳送信件、用 Gopher 查詢資料...等。不過, 這些應用大都屬於文字模式的操作, 而且一般還是侷限在學術研究單位, 社會大眾使用的比率並不高。真正把 Internet 推向頂峰的, 應該要算 WWW (World Wide Web) 了。1989 年 CERN 實驗室的 Tim Berners-Lee 推出了 WWW 的規範, 由於具有圖形化的操作介面、超連結的資料檢索等特點, 使得各個組織、甚至個人競相推出自己的網頁。也導致在短短的幾年之內, 造成 Internet 的風行。
~Internet 的通訊協定:TCP/IP~
用骨幹網路將各個網路連結起來, 還要讓 Internet 上的網路之間能互相溝通, 彼此需要採用相同的通訊方式, 由各網路共同遵守使用, 這樣訊息才能在網路之間流通無礙。這種溝通訊息的方式, 稱之為通訊協定 (Protocol)。目前 Internet 上採用的通訊協定為 TCP/I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一般人怎麼連上 Internet~
依前面的說法, 網際網路是由多個網路連結而成, 所以能使用網際網路的人, 就是原本各個網路的使用者, 例如政府機構、大學、研究單位、軍事組織...以及各大民間企業的人員。為了解決一般人上網的問題, 便出現了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它們提供讓一般大眾也能連上 Internet 的服務。ISP 先建立骨幹網路與 Internet 連接, 然後讓它的客戶 (即一般大眾或中小型企業) 用數據機 (含 ADSL 數據機及 Cable 數據機) 透過電話線或有線電視纜線連結, 這樣一來, 客戶就能透過 ISP 的設備與 Internet 相接了。
~Internet 上提供的服務~
WWW 是 World Wide Web 三個字的縮寫, 中文則稱為全球資訊網, 是一種提供圖形、影像、聲音、動畫...等多媒體型態的資訊服務, 而一般常說的「逛網站」、「看網頁」, 指的正是這項服務。要使用 WWW 服務, 只需要使用瀏覽器軟體 ( 如 Windows 內建的 IE 瀏覽器) 連上 WWW 網站即可。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30504194
全球資訊網: 連結上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是由一些甚具遠見的人士,於1960年初期,發現在科學與軍事界中,若電腦可共享研發資訊,將帶來的可觀的價值。麻省理工學院的J.C.R. Licklider首先在1962年提出電腦全球網路的案子,然後1962年稍後即由國防尖端研究專案機構(DARPA)接手,領導該項工作,進行研發。麻省理工學院的Leonard Kleinrock,稍後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發展出封包交換技術理論,為網際網路連結奠基。而麻省理工學院的Lawrence Roberts利用撥接式電話線,將麻州的電腦與加州的電腦相連,於是,廣域網路就可以施行了,但同時也發現電話線的電路交換技術不敷運用。Kleinrock的封包交換理論受到肯定,Roberts於是在1996年到DARPA,開始發展他所籌畫的ARPANET。這幾位有遠見的人士以及更多在此未提及姓名的研究者,都是網際網路的創建家。
網際網路,也就是當時所謂的ARPANET,於1969年根據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的合約開始上線使用,而ARPA在更名前,原本連接美國西南部大學(UCLA、史丹福研究機構、UCSB、及猶他州大學)間四大電腦系統。該合約後由麻州劍橋BBN的Bob Kahn主持,於1969年12月正式上線。及至1970年6月,MIT、Harvard、BBN、加州聖摩尼卡的Systems Development Corp (SDC)也加入該網路。而1971年的1月,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卡內基美隆大學、Case-Western Reserve大學亦加入行列。後來的幾個月間,NASA/Ames、Mitre、Burroughs、RAND、伊利諾州大學陸續加入。之後,更多難以計數的機構紛紛加入。
當Ted Kennedy參議員於1968年時得知BBN取得「介面訊息處理器(IMP)」的ARPA合約時,他發出一封電報向BBN致賀,慶賀他們取得「介面訊息處理器(IMP)」這項具統一性精神的合約。
後來漸漸有了改變...
網際網路的設計提供了通訊網路的特性,即使某些網站遭到核武攻擊,仍可繼續運作。若最直接的路徑無法使用之時,路由器會透過其他路徑將交通疏通到網路的其他部份。
早期的網際網路由電腦專家、工程師、科學家、及圖書館員所使用。沒有什麼比它更好用的了,當時沒有所謂的家用或辦公室個人電腦,不論使用它的是電腦專家、工程師、科學家、或是圖書館員,都必須懂得如何使用這個複雜的系統。
電子郵件的傳送方式在1972年由Ray Tomlinson進行修改,以便在ARPANET上使用。他在他的電傳打字電報機上的符號中挑選了@來連結使用者名稱與位址。而telnet通訊協定則能登錄遠端的電腦,於1972年時公佈為Request for Comments (RFC);RFC實際上屬於一種社群間共享開發工作的方式。FTP通訊協定能在網際網路的網站間傳輸檔案,於1973年時也公佈為RFC,從那時起,RFC就能讓使用ftp通訊協定的使用者以電子的模式來使用。
開始大量運用網際網路的時代...
圖書館在1960年代晚期,有別於ARPA的系統,也開始嘗試採用自動化與網路鏈結的技術,運用於圖書目錄上。俄亥俄大學圖書館中心(現為OCLC公司)的Frederick G. Kilgour甚有遠見,他在60與70年代主持俄亥俄週圖書館的網路連結工作。在1970年代中期,有許多由新英格蘭區、西南部各州、大西洋中部各州等地的小型網路共同體也加入俄亥俄州,形成全國性的網路,稍後更擴大為全球性的網路。自動化目錄在最初使用並不方 便,當初推向全球之際,需透過telnet或難用的IBM TN3270變體,多年後則透過網路就可使用。請參考OCLC的發展簡史。 乙太網路在1974年出現時,屬於許多區域網路的一種通訊協定,是哈佛一位傑出學生Bob Metcalfe研究「封包網路」的博士論文。該論文一開始被學校拒絕,因為分析不夠詳盡。後來當他加入一些等式後,就被接受了。
網際網路由於TCP/IP架構的出現,於70年代趨於成熟,而TCP/IP首先為BBN的Bob Kahn所提議,後來由史丹福的Kahn與Vint Cerf及其他人在70年代期間開發。後來在1980年時由美國國防部所採納,取代先前的網路控制通訊協定(NCP),並於1983年廣為全球使用。
Unix to Unix備份通訊協定(UUCP)在1978年時由貝爾實驗室所發明。Usenet在1979年時根據UUCP開始啟用。後來的新聞群組所指的是針對一個主題進行討論的一些討論群,則提供全球交換資訊的一種管道。雖然Usenet不被公認屬於網際網路之列,但由於它尚未享用TCP/IP,所以它連結了全球的 unix系統,因此有許多網際網路上的網站則運用新聞群組的特性,於是新聞群組在網路社群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群雄並起
同樣的BITNET (Because It's Time Network)在教育界的社群與全世界,連結了 IBM 主機,於1981年起開始提供郵政服務。Listserv軟體及針對此網路及稍後的其他網路而開發。閘道器的開發則讓BITNET與網際網路連結,可以交換電子郵件,尤其是在電子郵件討論清單的功能更是引人注目。這些listservs與其他形式的電子郵件討論清單在社群中,更成為另一項重要的元素。在1986年,全國科學基金會贊助NSFNet,推動全美國56 Kbps的網際網路骨幹。他們投資將近10年,為非營業性的政府機關與研究單位定下使用規則。 電子郵件、FTP、telnet的指令標準化後,非技術人員要學習使用網路時就容易多了。不僅僅讓現在的標準容易使用,也將網際網路開放給更多人使用,尤其是大學中的人。不僅僅是圖書館、電腦、物理、工程等科系,其他科系也開始善加使用網路----與全世界的同事聯絡,共享檔案與資源。
當網際網路上的網站數目還不大的時候,很容易就能追蹤到可用的有利資源;然而越來越多大學與組織----還有他們的圖書館----都加入連線,網際網路也就越發難以追蹤了。因此日益需要工具來為可用的資源編目錄。
一開始時,除了圖書館目錄之外,網際網路目錄編索的工作由Peter Deutsch與他在蒙特婁McGill大學的組員開始著手,開發了ftp網站的資料儲存館(archiver),他們命名為Archie。該軟體會定期向公開的知名ftp網站聯繫,列出他們所有的檔案,建立一份可搜尋軟體的目錄。這些搜尋Archie的指令屬於unix的指令,它利用一些unix的知識來發揮所有的功能。
McGill大學負責最初的Archie,某日發覺由美國連向加拿大的網際網路交通,有一半都是在存取Archie。管理人員認為大學方面需資助這麼大量的交通,於是將Archie的對外管道關閉。幸好此時已有更多的Archies出現。
約在同時,當時在Thinking Machines公司的Brewster Kahle發展出他的廣域資訊伺服器,可將資料庫內檔案的全文編索,以供搜尋之用。後來陸續發展出不同複雜程度與功能的版本,但網上的使用者都可用最簡單的版本。在它最盛行的時候,Thinking Machines提供了全球可供600個資料庫使用的pointers,這些資料庫已由WAIS進行編索。其中包括了所有的Usenet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檔案、像開發網際網路標準所需的RFC之類的工作報告完整文件、及其他更多的資料。就像Archie一樣,其介面的特性不直觀且難懂,使用時需花些心思學習才能上手。
Saskatchewan大學的Peter Scott發覺有必要將所有使用telnet在網路上存取的圖書館目錄資料彙整,其他telnet資源也是如此,因此他在1990年時,推出他的Hytelnet目錄。這樣一來,就有一處可供取得圖書館目錄與其他telent資源的地方,還教導如何使用這些資源。他維護多年後,於1997年將HyWebCat加入,提供網路版的目錄資訊。
小田鼠並不小
網際網路第一個容易使用的介面是在1991年時,由明尼蘇達大學開發出來。明尼蘇達大學當時希望能開發簡單的功能表系統,透過當地的網路來存取學校的檔案及資料。擁護使用大型主機與運用主從架構較小型系統的兩派支持者進行激烈的討論。
大型主機的擁護者一開始時在辯論中「獲得勝利」,但由於主從架構的支持者表示,他們的價購能夠迅速建立原型,因此他們取得許可去製作示範性系統。該示範性系統的名稱小田鼠即是根據明尼蘇達大學的吉祥物----金地鼠所命名。gopher 果然非常多產,在短短數年內,全球即建立了1萬多個gopher系統。使用時無須具備Unix作業系統或電腦架構的知識,在gopher系統中,你只要鍵入或按下一個數字來選擇你想要的功能選項即可,你現在可以使用明尼蘇達大學的gopher來選擇全球各地的gophers系統。
當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發展出VERONICA gopher功能表搜尋式目錄後,Gopher的可用性即大幅提昇。VERONICA為Very Easy Rodent-Oriented Netwide Index to Computerized Archives的縮寫。就像蜘蛛一樣,可以爬行全球的gopher功能表搜取連結,然後檢索編成目錄。由於非常流行,因此很難連結上站,後來甚至發展出許多其他的VERONICA網站來抒解負載量。相似的編索軟體也針對一些單一網站而開發,該軟體稱為JUGHEAD (Jonzy's Universal Gopher Hierarchy Excavation And Display)。
開發Archie的Peter 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ver的簡稱,與連環漫畫無關。在VERONICA與JUGHEAD出現後,他就遭到人們的唾棄。
全民使用的WWW
在1989年,發生了另一項重大的事件,使網路更容易使用。粒子物理學歐洲實驗室(大家所熟知的CERN)的Tim Berners-Lee與一些科學家提出傳輸資料的新式通訊協定。該通訊協定在1991年成為全球資訊網,植基於超文件----這是一種將連結嵌於文字中以鍊結其他文字的系統,也就是大家一直以來,點選一個文字連結以閱讀這些網頁的方式。雖然在gopher之前就已出現,但發展卻晚了許多。
超電算應用國家中心(NCSA) 的Marc Andreessen與他的小組成員,於1993年開發了圖形瀏覽器Mosaic,讓通訊協定向前更邁進一大步。之後,Andreessen更轉往網景公司(Netscape),成為背後重要智囊,直到微軟(Microsoft)向他們宣戰,開發出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之前,Netscape所製作的網景領航員瀏覽器與伺服器圖形類型可說是最成功的。
由於網際網路一開始是由美國政府所資助的,因此原先只限於研究、教育、與政府等機關所使用。商業用途僅限於以研究與教育為目標的情況下方可使用,否則則遭禁止。該項政策一直延續到90年代初期,獨立商用網路開始成長時才有所改變。自那時起,就可由一個商用網站將交通導向另一個網站,而無須透過政府資助的NSFNet網際網路骨幹來傳輸。
Delphi是第一個提供其訂戶網際網路存取的國家級商用線上服務。它於1992年7月開放電子郵件連線,並在同年11月提供全面的網際網路服務。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停止對網際網路骨幹的資助後,先前對商業用途的限制於1995年5月全面解禁,所有的通訊交通全依賴商業網路。AOL、Prodigy、CompuServe通通上線提供服務,此時,由於網路的商業用途影響甚廣,連教育機構也需開始付費使用,沒有了NSF的補助金並未對成本產生太大的影響。
目前,NSF補助金已不再只是資助骨幹而已,更補助教育機構建置K-12與公立圖書館的存取管道,另一方面還資助超大量連結的研究計畫。
資料來源 Walt's Navigating the Net Forum By Walt Howe
組織內部網路
網際網路與組織內部網路
網際網路簡介起源於國防之需當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美國國防部立刻成立了先進研究計畫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希望能以先進的科技運用在戰略上。經過了幾年的努力, ARPA 以分封交換 (packet switching) 技術發展出一套通訊網路理論,1969 年九月美國國防部開始佈署 ARPANET (NET 等於 network),第一個節點 (node) 設立在 UCLA (Univ.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ARPANET 剛開始僅有四個節點,分別設在幾個大學研究中心,其最主要的想法就是設計一個沒有控制中心的網路系統,讓每台電腦的功能都一樣重要,傳送資料時可以經由任何一台電腦、任何一條可用路線,如此國家防衛系統就可永不斷線(參見 ARPANET 的歷史,Hobbes's Internet Timeline)。
Internet 這個字眼來自 ARPA,是 internetwork 的簡稱,原先的含意僅指網路間,和現在泛指網路上所有的應用,略有不同 。當然讓一台台的電腦能透過網路相互運作,必須透過某種規則,有這些規則定下來,大家才知道在鍵盤上打下這個字代表什麼意義,電腦要做什麼事,因此就會有所謂的通訊協定出現。 ARPANET 剛開始所採用的網路通訊協定是 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NCP), 1974 年開始,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和 Internet Protocol (IP) 逐漸取代 NCP 的功能,1983 年成為 Internet 上標準的通訊協定。(關於 TCP/IP,請參考 TCP/IP 的介紹。)
學術界加入研究
從 1969 年開始,ARPANET 的節點不斷增加(各大學紛紛加入),到了 1983 年時已經有 600 個節點了,此時 ARPANET 也正式分裂為兩部份:ARPANET 和 MILNET 。ARPANET 用於研發和學術界,而 MILNET 則專屬國防資料傳遞之用。1979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開始參與網路技術研究。1985 年開始 NSF 撥款協助近 100 所大學連上網路。1986 年,NSF 佈建 NSFNET,將全美五大超級電腦中心和各大學連結在一起。NSF 在使用政策 (Appropriate Use Policy) 中明白宣告 NSFNET 之使用僅限於非商業活動。
由於越來越多教育單位加入,不免要有管理規則或一些工作小組來制定標準,1983 年 ARPANET 成立 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 (IAB),負責於網際網路間的行政和技術事務。1986 年在 IAB 之下又成立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 專責於技術標準之制定。
1987 年網路上的主機已經超過一萬台了,NSF 於是和 Merit Network 、 IBM 、 MCI 簽約,請他們代為管理建構 NSFNET 之網路幹線。1991年底,網際網路愈演愈烈,NSFNET T1 (1.544 Mbps) 線都不敷使用,於是由 Merit、IBM、MCI 合組的 ANS (Advanced Networks & Services, INC.) 繼續幫 NSFNET 管理建構 T3 (44.736 Mbps) 主幹線。雖然 NSF 不贊成網路上的商業活動,但是外界壓力越來越大,當民營的網路公司經由 MCI 和 NSFNET 使用者互通電子郵件之後,Internet 便開始逐漸邁向商業化。
企業界加入經營
1990 年代 ARPANET 逐漸萎縮消失,而 Internet 上的應用則越來越廣,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ers (WAIS) 、Gopher、全球資訊網 (World Wide Web, WWW) 紛紛出爐。當 Internet 上不可從事商業活動的禁令解除後,商業性的網際網路服務業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逐漸成長,開始提供各類型的加值服務。 1993 年 InterNIC 成立;馬克‧安德森和他的同事一起開發出簡單易用 Mosaic 瀏覽器(Netscape 的前身)。同時企業界和媒體開始大量使用與報導 Internet。 Mosaic 刮起一陣 Internet 旋風,網路使用者的人數急遽增加,光是 WWW 的資料流量就增加了 341634%,而 Gopher 的使用量也成長了 997%。
1994 年 ARPANET/Inernet 歡慶 25 週年,網路上已經變得五光十色、無奇不有,開始有了 shopping mall、開始有人用網路來廣播、連網路銀行都出現了。這些新奇的商業應用哪是當初為了國防之需而發展網路技術所能預料的呢?
網際網路的未來
雖然大部分的人因為瀏覽器而認識網際網路,但是網路的功用可不是僅有全球資訊網而已。諸如電子郵件、檔案傳輸、電子佈告欄、遠端登入、Gopher 等應用,不僅影響政府、企業界、以及你我工作的方式,也使我們的生活有不少的改變。
根據資策會「我國 Internet 應用現況調查」,我國網路使用人口已於 1998 年四月突破兩百萬大關,但使用者以男性、年輕人、高學歷者居多,而上網者則普遍抱怨網路傳輸品質不良、內容缺乏等問題。可見加強網路基礎建設、提昇網路服務品質實為當今之首要工作。
美國學術界為了滿足目前及未來網路在教學和學習上的品質與速度,一百多間大學與政府共同進行 Internet 2 的研究與開發,希望能將未來網路的速度提高到現有網路的 100 到 1000 倍,同時亦藉著 Internet 2 來避開目前網路上頻繁的商業活動。當然有人譏之此種行為是拿人民的血汗錢來玩,卻將普通百姓摒棄在外的做法,無論如何,這充分顯示無論男女老少對網路的需求以及網路的重要性。
因此美國政府又開始進一步推動「新世代網際網路計畫」(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NGI ),此計畫於 1998 年初獲得美國國會通過,計畫時間從 1998 年至 2002 年,是一個每年約有一億美金預算的五年國家級計畫。美國希望藉著建立這個有力且多樣性的 NGI,以更進一步鞏固美國通信資訊領先世界的地位。NGI 將著重於:
先進網路技術的發展:落實於網路品質、安全、管理及協定等技術。
高速網路建置:建置 100 個以上的 100Mbps 的節點以及 10 個 1Gbps 的節點(這些節點的速度都比現今的網路速度快上 100 到 1000 倍)。
普及之應用:運用在醫療、緊急危難、環境品質監控等與人民息息相關的應用上。
關於美國 NGI 的資訊,可至其網站一探究竟;亦可閱讀資策會「美國新世代網際網路計畫推動內涵與影響」一文,以獲得更清楚的認識。
什麼是ISP
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功用
想要進入網際網路的世界,就得靠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以下簡稱 ISP)。除非是大公司,大部分的公司或個人都無法直接和網際網路相連,透過固接專線 (leased-line) 或撥接 (dial-up) 的方式,經由 ISP 的伺服器和高速網路才能和網際網路相連。
ISP 提供的服務
ISP 提供的服務有很多,大致可分為:
‧撥接服務
‧專線服務
‧WWW 網站服務
‧FTP 服務
‧E-Mail 服務
‧網頁設計
‧硬體設備服務
‧軟體工具服務
‧顧客技術服務諮詢
通常一般使用者都是選擇一家當地的 ISP,這樣您上網所付的電話費才會是市內電話費。向 ISP 申請一組撥接帳號和密碼後,利用數據機,撥接 ISP 的電話號碼, 您的電腦經過上網設定與連線動作,就可連上網路。有了撥接上網的帳號後,自然就會有 E-mail 帳號,就可以和別人互通電子郵件了。有些 ISP 還提供了個人網頁空間,只要您會做網頁,就可以設置自己的網站了。選擇一家好的 ISP 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應多比較三家。
台灣最早的網際網路服務是教育部所出資的台灣學術網路(Taiwan Academic Network, 簡稱 TANet),其服務對象當然是學術單位。商業化的 ISP,目前以中華電信公司的 HiNet 和資策會網路事業群的 SEEDNet 獨占鼇頭,其他大大小小的 ISP 共約六十家。
ISP 除了提供個人基本的連線服務,更大的功用其實是在其他商業服務,所以各種加值服務紛紛出爐,例如專業資料庫查詢、或是電子商業交易(銀行轉帳查詢等)、虛擬主機(Virtual Host)、網路購物中心等都是目前大型 ISP 的努力方向。
組織內部網路
內部網路 VPN
Intranet-based VPNs
在組織內部網路中,以內部網路為基礎的 VPN 連線會利用 IP 連線功能。Remote access over an intranet
在部份組織內部網路中,因為某部門的資料 (如人力資源部門) 十分敏感,所以該部門網路會中斷與其他組織內部網路的連線。保護部門資料時,它會為那些未與不同網路實際連線的使用者建立資訊存取問題的資訊。運用 VPN 連線,部門網路會與組織 intranet 實際連線,但用 VPN 伺服器隔開。VPN 伺服器未在組織 intranet 及部門網路之間提供直接路由連線。在組織內部網路上有適當使用者權利的使用者,可與 VPN 伺服器及存取敏感部門網路上的受保護資源建立遠端存取 VPN 連線。另外,為確保資料的機密性,會加密所有透過 VPN 連線的通訊。若是那些沒有使用者權利可建立 VPN 連線的使用者,則無法檢視部門網路。
下例顯示透過 intranet 進行遠端存取。
如需跨內部網路部署遠端存取 VPN 連線的相關資訊,請參閱 部署遠端存取的 VPN。
Connecting networks over an intranet
您也可以透過 Intranet 使用路由器對路由器的 VPN 連線連接二個網路。位於不同位置的部門組織 (它們的資料具有高度敏感性) 可能使用與其他人通訊的路由器對路由器的 VPN 連線。例如,財政部門可能需要與人力資源部門進行薪水交換資訊。財政部門及人力資源部門使用當成 VPN 路由器之電腦與公用內部網路連線。建立 VPN 連線後,電腦或網路使用者就可透過公司 intranet 進行敏感資料的交換。
下例顯示透過 Intranet 進行網路連線。
如需關於跨內部網路部署路由器對路由器的 VPN 連線的相關資訊,請參閱 部署路由器對路由器的 VPN。
附註
• 在 Windows Server 2003, Web Edition 及 Windows Server 2003, Standard Edition 上,您最多可以建立 1,000 個「點對點通道通訊協定」(PPTP) 連接埠,以及最多 1,000 個「第二層通道通訊協定」(L2TP) 連接埠。但是,Windows Server 2003, Web Edition 一次只能接受一個虛擬私人網路 (VPN) 連線。Windows Server 2003, Standard Edition 最多可以接受 1,000 個同時的 VPN 連線數。如果連線了 1,000 個 VPN 用戶端,則除非連線數目降到 1,000 以下,否則不會接受進一步的連線嘗試。
資料來源:http://technet.microsoft.com/zh-tw/library/cc784305(WS.10).aspx Windows Server 技術中心
廣域網路
廣域網路(Wide Area Network, WAN),又稱外網、公網。是連接不同地區的區域網路或都會網路的電腦通訊的遠端網。通常跨接很大的物理範圍,所覆蓋的範圍從幾十公里到幾千公里,它能連線多個地區、城市和國家,或橫跨幾個洲並能提供遠距離通訊,形成國際性的遠端網路。
[編輯] 概要
在一個區域範圍裡超過集線器所連接的距離時[1],必須要透過路由器來連接,這種網路型態稱為廣域網路。如果有北、中、南等分公司,甚至海外分公司,把這些分公司以專線方式連接起來,即稱為「廣域網路」。此外,廣域網路並非網際網路,多數人都會誤認為是網際網路。
廣域網路的傳送媒介主要是利用電話線,透過ISP業者將企業間做連線,這些線是ISP業者預先埋在馬路下的線路,因為專案耗大,維修不易,而且頻寬是可以被保證的,所以在成本上就會比較為昂貴。
一般所指的網際網路是屬於一種公共型的廣域網路,公共型的廣域網路的成本會較低,為一種較便宜的網路環境,但跟廣域網路比較來說,是沒辦法管理頻寬,走公共型網路系統,任何一段的頻寬都無法被保證。
資料來源:zh.wikipedia.org/wiki/广域网
區域網路
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 LAN),又稱內網。指覆蓋局部區域(如辦公室或樓層)的電腦網路。按照網路覆蓋的區域(距離)不同,其他的網路型別還包括個人區域網絡、都會網路、廣域網路等。
早期的區域網路網路技術都是各不同廠家所專有,互不相容。後來,IEEE(國際電子電力工程師協會)推動了區域網路技術的標準化,由此產生了IEEE 802系列標準。這使得在建設區域網路時可以選用不同廠家的裝置,並能保證其相容性。這一系列標準覆蓋了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和無線等多種傳輸媒介和組網方式,並包括網路測試和管理的內容。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這一系列標準仍在不斷的更新變化之中。
乙太網路(IEEE 802.3標準)是最常用的區域網路組網方式。乙太網路使用雙絞線作為傳輸媒介。在沒有中繼的情況下,最遠可以覆蓋200米的範圍。最普及的乙太網路型別資料傳輸速率為100Mb/s,更新的標準則支援1000Mb/s和10000Mb/s的速率。
其他主要的區域網路型別有令牌環(Token Ring,IBM所創,之後申請為IEEE 802.5標準)和FDDI(光纖分布數位介面,IEEE 802.8)。令牌環網路採用同軸電纜作為傳輸媒介,具有更好的抗干擾性;但是網路結構不能很容易的改變。FDDI採用光纖傳輸,網路頻寬大,適於用作連線多個區域網路的骨幹網。
近兩年來,隨著802.11標準的制定,無線區域網路的應用大為普及。這一標準採用2.4GHz 和5.8GHz 的頻段,資料傳輸速度可以達到11Mb/s和54Mb/s,覆蓋範圍為100米。
區域網路標準定義了傳輸媒介、編碼和介質存取等底層(一二層)功能。要使資料透過複雜的網路結構傳輸到達目的地,還需要具有定址、路由和流量控制等功能的網路協定的支援。TCP/IP(傳輸控制協定/網際網路協定)是最普遍使用的區域網路網路協定。它也是網際網路所使用的網路協定。其他常用的區域網路協定包括,IPX、AppleTalk等。
資料來源:zh.wikipedia.org/wiki/广域网
熱門話題
基本上要先定義什麼教做熱門的話題,
如果說最多人討論的就是熱門話題,你同意的話,那就先這樣定!
熱門的話題,可以從媒體上尋找!
新聞、政論節目、報紙頭條、還有最熱門的臉書(Facebook).
臉書,之前有人聯署十萬人要格職法官輕判性侵兒童的罪犯.
而被新聞報導出來,熱門吧!?
但是熱門的話題隨著時間會退卻,
有的會隨著時間出現(總統大選,就會出現候選人的討論話題)
所以沒有最熱門的,能找的就是有哪些比較熱門的話題.
如果說現在最熱門的話題,
根據我的方式,從媒體找...
那會發現是颱風的情況是最熱門的!
媒體報導,大家也關心.
從傳播的角度去解釋為什麼媒體的話題能讓大家關心...
以下以議題設定理論來解釋,
議題設定簡單來說告訴我們媒體呈現他認為重要的議題,
(透過報導方式、長時間強調、訪問重要人物等.)
閱聽人也會認為是重要的!
因此,媒體對閱聽人產生議題上的設定效果.
另外,如果該議題對閱聽人有重要的價值,
那該議題就會更被注意!
所以颱風的新聞報導對種菜的農民很重要,
因為關於他們的收成,
所以他們會比一般人更注意颱風的新聞.
住在山區的危險區域的居民也會特別注意,
關係到他們的自身安全問題.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0091905245
應用網路資源於ASSURE模式
您怎麼應用現有的網站資源於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討論:
◎您的教學對象與目標:
通常因為對教學對象的了解與教學目標的需要,您會參考現有網站是否提供資源,一般多為教師個人利用搜尋引擎檢索後,找到並將網頁連結做為書籤(bookmark)。希望大家有興趣合作一起找,針對教學目標的需求,合作建立相關的連結推薦,並針對自己在所任教年級、班級的使用心得,與大家分享,以節省大家各自上網瀏覽的時間。
◎您的教學準備時間:
時間往往是大家最常掛在心上的變素。也因此盡量應用現有的網路資源、相關教學輔助軟體、影片,不需自己親力親為製作相關數位教材,才是合理適切的考量。當然啦!若是有機會自己製作更合適的作品,也歡迎來與大家分享喔!對於網路:『只要懂得不停享受現有、偶爾感恩回饋就好。』,正是這個意思。更理想的情境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彼此只要花費一部分時間,仍能合力建置、共同完成作品。
◎您的個人電腦能力:
『會做的人盡量做,不會做的人盡量用!』,只要有上網與文書處理的電腦應用能力,您也可以好好發揮資訊融入教學的效益,在時間與設備容許的情形下,再一點一滴累積自己的軟體應用能力:設計互動式多媒體動畫、進行影片後製、撰寫程式、架設網站等....,建議各位當興趣培養就好,不要有太大的壓力或對電腦仍存有莫名的恐懼。
◎您的教學實施環境:
除了教學當下之外,相信老師利用資訊科技的時機,也有許多是在教學前的準備與教學後的應用(當然也包含學生應用電腦)。主要提醒大家的是:因為環境的不同,就有不同的教學策略、活動安排的設計。在普通班級裡,多由老師操作一台電腦示範(利用電視或投影機),講述呈現與情境營造為主;在小組電腦的提供下,可以設計小組合作、分工討論、輪流發表的模式;在電腦教室裡,人人皆可上網,老師更要好好妥善地規劃教學活動,例如應用WebQuest等模式。如果......每個孩子都有無線上網的行動學習工具,可以實施戶外教學,老師又必須如何規劃與安排呢?『等在設備完善之前做好心準備,講在訴苦抱怨之後,還能持續行動。』雖是目前大家心中的痛,但也提醒您預想:當這些環境或設備都真實出現在自己眼前時,您是否就能立刻上手應用?千萬要及早養成好習慣:利用許多可以上網的機會,讓自己進行更縝密豐富的教學設計與規劃,也同時擴展自己的視野。
資料來源:http://km.tyes.tpc.edu.tw/f2blog/index.php?load=read&id=33
ASSURE教學設計模式,是由Heinich、Molenda、Russell與Smaldino(2002)四位學者所提出的,提供中小學教師個人,在課堂中實施視聽教學與資訊融入教學都合適應用的設計模式,著重於在實際教學情境下,慎選與善用多媒體工具來幫助達成教學目標,並鼓勵學生互動參與,取其六個步驟動詞的首字縮寫「ASSURE」以表達「確保教學成功有效」之意。 六個步驟分別為:
A:分析學習者( Analyze learners )
S:撰寫學習目標( State objectives )
S: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Select instructional methods, media, and materials )
U:使用媒體與教材( 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 )
R:激發學習者參與( 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 )
E:評量與修正( Evaluate and revise )
利用ASSURE模式進行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分析自己對於媒體、方法的選擇,以及使用情形加以評鑑,在行動省思之後加以調整改善,做為下一次更好的開始之依據。下面的ASSURE概念圖,可以提供您一個鷹架做為設計的開始。另外,分享將assure應用於繪本(紅公雞)教學的設計(謝謝蔡老師的分享),以及表格中提供相關發想的參考,請下載doc檔 。
資料來源:http://km.tyes.tpc.edu.tw/f2blog/index.php?load=read&id=319
展望未來
網路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世界,對現今的e世代而言,沒有電腦就像沒有雙腳那樣的不便,網路不僅僅提供人們多元化的服務需求,更製造了許多創業與就業的機會,隨時上網找尋自己所需的資訊,既快速又便利。大體說來網路帶給人們生活上利多於弊,雖然網路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的風險,面對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網路不知不覺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拒絕亦無法抗拒它的到來。既然無法改變逐漸轉型的社會生活,身處e世代的我們應該勇於嘗試新的事務與挑戰,才能在新的全球化浪潮下不被淹沒。資料來源:http://www.efortune.asia/reg.php?refer_id=20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