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第12.章 遠距學習

遠距教育
「遠距教學」之意義及其本質,因學者之間所強調的重點不盡相同,因此說法各異。美國教育部的教育研究與改進部門(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認為遠距教育是利用通訊和電子設備,來使學習者能接受遠方的教學指導;學習者有能力與教學者或教學課程直接互動,並且有機會定期與教學者見面(Bruder, 1989)。而國內學者楊家興(民81)就教學的特質與實務的應用兩面,綜合定義遠距教學是一種利用媒體,突破空間限制,將系統化設計的教材,傳遞給學習者的教學過程。

由以上國內外學者對遠距教學的看法可以綜合得知:遠距教育是一種有系統的教育活動,教材與教學活動由教育機構事先製作完成,在教育的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可以是分離的,在教與學的過程上可以是非同步的,透過科技媒體來連結教師與學生,並提供雙向溝通的功能,使得教師、教材與學生之間得以互動,而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功用:使用遠距教學讓一般無法親自到場學習者或者是想學更多的人可以透過網路無時間限制的學習。

助益:可以多聽,多看,也可以配合著同步進行,不過有個壞處,想發問十萬一教學者無再線上就會困擾著你。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112511950

教學傳播功能
網路教育有以下幾點優點:
1、可以共享全球教育資源,傳統教育由於時空條件限制,不可能充分享受這些良好的教育資源,而隨著無障礙超時空資訊交流的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教育時代已經到來,網路提供的教育資源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種類上都將大大超出人們的想像,不僅圖書館、數據庫、檔案室等公共資訊將進入網路,而且大量的專題網站、專家網頁、專業學術組織的網站等也在其中,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受來自全世界曾經的和現代的教育洗禮,並且可以在網路裡扮演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兩種角色。
2、教育方式趨向自由化,在網路教育時代,教育活動可以通過網路滲透到全社會的方方面面,可以不必在規定的時間去特定的地點接受教育了,學生可以自由的選擇教師、教材、教室和授課時間等,教學方式也將由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轉變為師生之間的自由互動,即由單向的資訊傳遞變成雙向和多向型,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障礙將被徹底消除,人們可以在網路上自由的獲取不同語言的資訊,也可以使用不同語言進行交流,全球資訊的一體化更將進一步擴大教育活動的自由。
3、實現個性化教育,滿足不同學生的特殊要求,使其更好的發展(前面已對此方面做了論述,不再重複)。
4、提升素質教育水準,事實證明,傳統教育中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教學中心、考試中心等的教學方式、教學理念和教育體制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了。
弊的方面肯定也有,因為網路也是一把”雙刃劍”。網路教育也容易造成青少年過份的依賴性,青少年缺少實踐中得到的直接經驗,上網後有些人以為什麼都可以從網上得到,其實不然。
因為青少年成長的正常過程是不可能被替代的;網路教育不象過去的教育或媒體有主流,可控制,它的無權威、無主導、多元化在帶給青少年方面的資訊的同時,對於尚未完全培養出正確判斷能力、自主分析能力的青少年來說,會影響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
還有,由於網路快捷方便,使青少年更疏了實際的人際交往,社會活動,易使青少年的情感趨於冷漠,造成”自我封閉”狀態;另外,網路畢竟是”虛擬社會”,而與現實社會的反差,會影響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存能
資料來源:http://202.43.196.230/language/translatedPage?tt=url&text=http%3a//www.xj.cninfo.net/culture/talk/netschool/ft.htm&lp=zh_zt&.intl=tw
無線電廣播

無線電廣播的發明
1873年,有無線電之父之稱的蘇格蘭物理學家麥斯威爾的電磁理論指出荷電物質在空中運行跟在導線中運行的很相似,為人類提供了研究無線電波傳播的基礎。
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並說了無線電波產生髮射和接收的辦法。為紀念他對人類的貢獻,1967年科學學界將他的名字赫茲定為電波頻率單位。
1906年,美國科學家弗萊斯特發明能使電波產生放大作用的三極真空管,並能產生高頻率無線電波,並在1910年成功的通過電波將歌聲傳出,世人尊稱他為廣播之父。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9%BF%E6%92%AD
廣播事業的誕生可以大概分為六個階段:實驗性廣播電臺出現;第一批廣播電臺誕生;無線電行業的利益糾紛;廣播廣告的發明;商營廣播網的建立和國際廣播的出現。
其中,在第一階段,“廣播”(broadcasting)一詞首先在一戰中開始使用,加拿大人費辛頓和美國人德佛斯特雷是早期試驗廣播電臺的傑出代表。1909年,在加利福利亞洲的聖何塞市,工程和無線電學院的赫羅德開始播出預定節目,每周一次,內容有音樂和新聞,在歐美許多城市也出現了類似的業餘電臺。
在第二階段,1920年4月,西屋電氣公司的工程師康拉德開始試驗播放自制的節目,收到良好的效果。1920年10月27日,負責頒發電臺執照的美國商業部分配給西屋公司一個商業性電臺的呼號——KDKA,1920年11月2日,KDKA電臺利用美國大選的時機,大張旗鼓的開始了定期廣播,使其成為歷史記載的美國第一家正規廣播電臺,該日也被認為世界廣播事業的誕生日。
在世界各國中,廣播事業的分別歷史主要可以從美國、英國、德國、前蘇聯以及俄羅斯、法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拉丁美洲、欠發達國家等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進行考慮。
中國使用無線電報始於清末,1906年,清政府設立郵傳部,內設電政司,掌管無線電和電報、電話事宜。
中國境內出現的第一座廣播電臺是1922年美國人奧斯邦借用日本張姓華僑的資本在上海成立的中國無線電公司與美資英文報紙《大陸報》創辦的“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臺”,呼號XRO,於1923年1月23日晚間首次播出節目。
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是哈爾濱無線電臺的臺長劉瀚於1926年建成並於10月1日廣播的電臺。
創辦於1928年8月1日的中央廣播電臺是南京國民政府創辦的,1932年,南京中央廣播電臺發射功率擴大到75千瓦,當時在亞洲是首屈一指。據全盛時期的1947年12月統計,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所屬廣播電臺共42座,全國收音機大約有100萬架。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9%BF%E6%92%AD

音訊會議
使用電話和電腦音訊會議
如果要讓會議出席者可以選擇使用電話撥號到會議的音訊部分或使用電腦連接音訊,請使用 [電話和電腦音訊]。
若要使用 Live Meeting 電話會議,您必須自服務提供者取得電話會議帳號。進行音訊設定時,需要提供下列資訊:
會議提供者名稱。
存取電話號碼。
主席代碼和參與者代碼。
Live Meeting 服務要自動撥號給會議提供者時必須使用的任何特殊撥號金鑰。這些撥號金鑰是使用網際網路音訊廣播及錄製會議時,必備的項目。
如果您沒有電話會議帳號,就必須向電話會議提供者取得帳號方可繼續進行。若您並不知道誰是電話會議提供者,請洽詢您的 Live Meeting 帳號管理員。
附註 使用 [電腦音訊] 時,會議出席者必須有音效卡,並有麥克風以便發話,且有喇叭或耳機受話器以便接聽音訊。
資料來源:http://office.microsoft.com/zh-tw/live-meeting-help/HP010235778.aspx

什麼是 LotusLive Meetings?
LotusLive Meetings 原名為 Lotus Sametime Unyte Meeting,是功能完整的線上會議服務,廣受全球各種規模的企業愛用。讓您無需飽受出差奔波之苦,按一下按鈕,便可透過瀏覽器,舒適地從辦公室與世界各地的任何人見面,輕鬆快速與對方共用資訊、進行簡報、示範軟體以及協同合作,人數最多可達千人。LotusLive Meetings 適合現今的企業,實用且價格實惠,有助於強化團隊生產力、縮短銷售週期,更可控制差旅成本。
您可依自己的需求選取方案,每場會議參與者最多 15、25 或 999 人。無論選擇為何,優質服務都值得您信賴,而且使用簡便。
• 幾乎任何人都能使用!您只需要瀏覽器便可開始。
無論您是擁有本地客戶的小型企業,還是需要為全球龐大員工舉辦訓練課程的大型企業,LotusLive Meetings 的功能都有助於會議圓滿召開。 LotusLive Meetings 的設計顧及了企業安全與作業效率,能讓您高枕無憂。
LotusLive Meeting 對於與會者也相當方便,無需下載任何軟體,只需用會議代號連上網站即可。輕輕鬆鬆,就是這麼簡單。
LotusLive Meetings 已整合 Lotus Notes 日曆,能讓您直接從行事曆傳送邀請函給參與者。LotusLive Meetings 支援網站也提供了 Microsoft Outlook 外掛程式讓您使用。
• LotusLive Meetings 特色
o LotusLive Meeting 儀表板
o 上限為 999 位參與者
o 強化的視訊廣播功能
o 音訊廣播
o SSL 加密
o 多個瀏覽器及平台
資料來源:http://www-01.ibm.com/software/tw/lotus/live_meeting.html


音訊圖像會議
影像視訊的最大宗:MPEG
MPEG是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的簡稱。這個名字本來的含義是指一個研究視訊和音訊編碼標準的小組。現在我們所說的MPEG泛指又該小組制定的一系列視訊編碼標準。該小組於1988年組成,至今已經制定了MPEG-1、MPEG-2、MPEG-3、MPEG-4、MPEG-7等多個標準,MPEG-21正在制定中。MPEG是ISO和IEC的工作群組,它的官方頭銜為:第一技術委員會第二十九子委員會第十一號工作群組,英文頭銜為ISO/IEC JTC1/SC29 WG11。MPEG大約每2-3個月舉行一次會議,每次會議大約持續5天,在會議期間,新的建議和技術細節先在小組中討論,成熟後進入標準化的正式稽核程式。與MPEG工作群組相關的其他幾個視訊標準化工作群組包括ITU-T VCEG以及JVT。
MPEG相關標準
MPEG到目前為止已經制定並正在制定以下和視訊相關的標準:
• MPEG-1:第一個官方的視訊音訊壓縮標準,隨後在Video CD中被採用,其中的音訊壓縮的第三級(MPEG-1 Layer 3)簡稱MP3,成為比較流行的音訊壓縮格式。
• MPEG-2:廣播質量的視訊、音訊和傳輸協定。被用於無線數位電視-ATSC、DVB以及ISDB、數位衛星電視(例如DirecTV)、數位有線電視訊號,以及DVD視訊光碟技術中。
• MPEG-3:原本標的是為高解析度電視(HDTV)設計,隨後發現MPEG-2已足夠HDTV應用,故MPEG-3的研發便中止。
• MPEG-4:2003年發布的視訊壓縮標準,主要是擴充功能MPEG-1、MPEG-2等標準以支援視訊/音訊物件(video/audio "objects")的編碼、3D內容、低位元率編碼(low bitrate encoding)和數位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其中第10部分由ISO/IEC和ITU-T聯合發布,稱為H.264/MPEG-4 Part 10。參見H.264。
• MPEG-7:MPEG-7並不是一個視訊壓縮標準,它是一個多媒體內容的描述標準。
• MPEG-21:MPEG-21是一個正在制定中的標準,它的標的是為未來多媒體的應用提供一個完整的平台。
MPEG工作原理
MPEG(通常指MPEG-1)影像編碼是基於變換的失真壓縮。光學訊號線經過採樣形成視訊訊號,視訊訊號基本的單位叫做影格,一個影格就是一個獨立的影像,然後影格被分割成小塊做變換編碼,然後量化,最後進行熵編碼。請參見MPEG-1
MPEG-1、MPEG-2、MPEG-4實際上採用了的動量估計和動量補償技術。在利用了動量補償的幀(圖像)中,被編碼的是經過動量補償的參考幀與目前圖像的差。
MPEG只規定位元流的格式與解碼精確度(即規定解碼的方法),而任何人可依照MPEG標準以不同方式實現編碼器(程式)。除了可減少因編碼專利造成的商業利益糾紛外,MPEG標準的主要目的在於確保不同的編碼器所產生的位元流可被其他解碼器正確的解碼,只要此位元流符合標準。
影像壓縮是資料壓縮技術在數位影像上的應用,目的是減少影像資料中的冗餘資訊,從而用更加高效的格式儲存和傳輸資料。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11011302462


電視廣播教學
傳統的軟體廣播會產生畫面訊號拖延的現象,並且佔用許多網路頻寬,面對精緻化的教學環境已經不夠使用。使用PTS-200純硬體架構系統,則可以即時將影像與聲音傳輸,單一線路傳送距離更達40公尺,足以使用於大型與小規模的電腦教室配置。

2003年9月1日—捍衛科技推出新型PTS-200電腦廣播教學系統(PC Training System),除可以透過硬體方式將老師教學畫面傳送到所有學生螢幕,還增加了將聲音傳送到所有學生的喇叭。PTS-200可使電腦教室充分發揮教育功能,在維護與保養上更可以讓一般維護人員輕鬆DIY。
參考資料 ME & http://www.hanwell.com.tw/News/News_B07_PTS-200_PC_Training_System.htm


電腦網路科技
三、學校方面

  電腦應用在學校方面,可分為行政與教學兩部分。就前者而言,校務行政電腦化,可簡化並節省人工作業的流程與時間,例如:學生個人基本學籍的資料處理、電腦命題與閱卷、成績計算、課表編排、圖書管理、教職員的人事與薪資等資料處理;而後者則在於多媒體與電腦網路通訊等新科技應用在教學上,使教學資源得以充分利用與共享。現有針對課程設計,結合文字、聲音、圖片動畫及視訊的「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CAI)」軟體,以其生動活潑的「互動式」教學內容來強化教學效果,使學習變得更有趣且快樂。

  還有,利用多媒體電腦連上「台灣學術網路(TANet)」或「中華電信(HINet)」,透過網際網路遊歷在世界各國的網站中,做意見交流或選擇有興趣的課程學習,這種透過電腦網路的學習方式,稱為「遠距教學(DistanceEducation」。

目前國內資訊教育計劃從國小及國中開始實施,各國中、國小都有電腦教室可供教學使用,其使用範圍更包括:一、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 簡稱CAI):將設計的教材放在電腦中,利用程式控制,引導學生作各種練習。學習者可依自己程度來設定學習等級,做反覆閱讀與練習。二、資訊融入教學:利用虛擬光碟系統與網路上的芳鄰或區域網路將軟體資源建立在容量極大的硬碟伺服器中,提供區域網域內的個人電腦使用者需要的軟體資源。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2006387
遠距教育課題
由於網路科技的發達,使得遠距教學得以透過全球資訊網(WorldWide Web-WWW)快速利的傳輸,將課程的內容傳達到各個角落,便於老師和學生可以使用瀏覽器來透過多媒體呈現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再加上目前國內也強調透過網路來進行教學的重要性,以長遠的眼光而言,遠距教學將會是教育體系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為了要讓遠距教學能真正的發揮其教育的效果,如何透過網路來有效地傳輸具有時間性質的多媒體教材,將可以作為整個教材有效性的參考指標。
參考資料http://www.ncnu.edu.tw/web/distance.html
我們都曉得遠距教學目前在世界各國受到非常的重視,無論在中小學的開發,或是高等教育方面都有很多的著力;同時在遠距教學政策擬定方面,過去幾年也做過很多的研究,教育部也有很多的討論。現階段我國加入WTO之後,遠距教學對國內教育政策的衝擊,大家應該都很清楚,在這樣的一個時刻,遠距教學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因為它是無遠弗屆沒有時間空間限制的,對學習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擬定政策的單位到底要如何推動遠距教育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參考資料http://www.nou.edu.tw/~research/workshop/workshop_01_911119/6000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